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?
👉 忙碌了好一陣子,好不容易休息了,卻感到無比的空虛?
👉 經常覺得疲憊不堪,卻說不出是哪裡出了問題?
👉 想要成長,卻總是無法行動,內心充滿矛盾與拉扯?
這些狀況,可能都指向一個問題——我們的心理資源正在消耗殆盡。
心理素質在英文中被稱為 Psychological Resources,意指我們內在擁有的資源,也就是我們應對壓力、調適心態、維持動力的心理能量。1980 年代開始,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如何透過心理力量來提升生理、心理、社會與經濟的幸福。其中,「心理資本」(Psychological Capital) 與「基本自我評價」(Core Self-Evaluation) 這兩大概念,被廣泛應用於職場研究,並被證實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壓力與挑戰。
如果你也常感到低潮、疲憊,或者卡在現狀無法前進,不妨透過這兩大心理概念,來檢視自己的心理資源是否充足。
心理資本:讓你在挑戰中持續成長的力量
心理資本 (Psychological Capital) 由 H.E.R.O 四大核心元素組成:
🔹 希望 (Hope):當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目標,就會產生內在動力,並願意規劃達成目標的路徑。
🔹 自我效能 (Efficacy):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,並願意採取行動。若自我效能低,則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,甚至在嘗試前就選擇放棄。
🔹 韌性 (Resilience):在面對挫折時,能夠迅速調整心態,從逆境中恢復過來。
🔹 樂觀 (Optimism):即使遇到困難,仍然能保持積極態度,相信未來會有好結果。
心理資本並不是天生的個性,而是一種可以透過訓練提升的心理狀態。當你的心理資本高時,你會更容易維持穩定的情緒,並能積極面對生活與工作的挑戰。
基本自我評價 (Core Self-Evaluation):影響我們自信與選擇的關鍵
不同於心理資本,基本自我評價 (Core Self-Evaluation, CSE) 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,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。
🔸 控制點 (Locus of Control):你認為生活中的事情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還是受外在環境影響?如果你總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,容易將問題歸因於環境,那麼你的控制感較低。
🔸 整體自我效能 (Generalized Self-Efficacy):當面對挑戰時,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?擁有高自我效能的人,會更願意嘗試新事物,並透過行動提升能力。
🔸 情緒穩定性 (Emotional Stability):遇到失敗或挫折時,你能否保持冷靜,並迅速調適自己的情緒?
🔸 自尊 (Self-Esteem):你如何評價自己?高自尊的人對自己有正面的認同感,能夠接受自己的優勢與不足。
在這四個要素中,自尊 被認為是最關鍵的,它不僅影響你的心理評價,甚至會進一步影響你的心理資本。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態,可以試著給「心理資本」與「基本自我評價」這兩個概念進行 1 到 5 分的評估(1 為最低,5 為最高),並分析哪個區塊最需要加強。
六種心理機制,讓你重新找回內在力量
除了檢視心理資源與基本自我評價,書中也提到六種促進心理成長的機制,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累積內在資源:
1️⃣ 啟發:多與資源充沛的同事、前輩交流,從對話中獲得新的觀點與支持。
2️⃣ 社會支持:建立穩定的社交圈,透過朋友、同事的鼓勵,強化自己的心理能量。
3️⃣ 正面回饋:學會關注自己的小成就,並適時給自己肯定,這將提升自我效能與自信心。
4️⃣ 挑戰:選擇具有挑戰性的目標,讓自己體驗成長的過程,而非只停留在舒適圈。
5️⃣ 掌控:設定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,確保自己有能力逐步完成目標,避免長期陷入「計畫卻無法執行」的循環。
6️⃣ 計劃:為自己的未來制定方向,透過觀察進展來調整策略,讓自己不會迷失在日常的瑣事中。
這些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心理資源,還能讓我們的基本自我評價變得更穩定,從而在面對壓力與挑戰時,擁有更強大的心理韌性。
打造你的心理資源,遠離低潮
如果你經常感到疲憊、低落,或是難以提起動力,不妨從以下三步驟開始:
1️⃣ 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
- 你覺得自己擁有足夠的內在資源來應對生活與工作嗎?
- 你是否具備希望、韌性、自我效能與樂觀?
2️⃣ 透過行動提升心理資本
- 給自己設定一個具挑戰性的目標,並拆解成小步驟執行。
- 主動尋找社會支持,與朋友或前輩交流,獲取啟發與鼓勵。
3️⃣ 調整你的自我評價,強化內在穩定性
- 學習將焦點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,而非外在環境。
- 練習肯定自己的努力,而非過度批評自己的不足。
💡 內在心理資源就像一座充電站,你需要有意識地補充能量,才能在長期的生活與職場挑戰中保持穩定與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