💡「學會按下人生的暫停鍵,就像開車時學會煞車。不懂得煞車的駕駛,終將遇上危險。」
身邊總有一些朋友會說:「我好想換工作啊!」
或者:「我想休息一兩個月,然後再找工作。」
我有一個朋友,每一次時離職時都說想休息兩個月,卻不到兩週又投入新工作。他原本計劃要旅行、見朋友,結果最後什麼都沒做,又陷入適應新環境、忙碌工作的循環裡。
這就像一個無限迴圈,一直重複著「工作倦怠—想休息—沒有真正休息—重新投入工作—再度倦怠」的模式。最讓人疲憊的,並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對自己的失望,因為我們總是無法兌現對自己的承諾。
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敢真正休息?
出社會後,能夠長時間休息的機會並不多。暫停工作意味著沒有收入,可能不符合家人期待。而在父母輩的觀念裡,工作幾乎是人生的全部,只有退休或生病才會暫停。因此,要真正放下責任,為自己放一個長假,往往不是容易的決定。
我們總是等到「不得不」才休息
許多人害怕休息,擔心收入不穩、錯失機會,或對未知感到恐懼,只能繼續埋頭工作。通常,只有當下列特殊情況發生時,我們才會被迫停下來:
- 健康危機:當身體發出警訊,才意識到需要休息。
- 嚴重倦怠:等到身心俱疲,才開始尋求改變。
- 被離職:意外失去工作,才有時間沈澱自己。
- 失去重要他人:親人離世、感情破裂,才意識到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。
但我們真的要等到這些事情發生,才允許自己休息嗎?
問問自己,你是否有這些狀況?
🔹 總是喊著要休息,但真的休息時卻充滿罪惡感? 害怕自己不夠努力、跟不上市場,擔心被淘汰,存款變少。
🔹 忙完工作後,總是感到空虛? 這樣的狀態,往往代表我們還沒找到真正的目標。
🔹 總是優先滿足他人,卻忽略了自己? 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,會讓身心枯竭,失去能量。
真正的休息,會是什麼樣子呢?
- 放下工作後,能夠自在地與自己獨處,至少半天。
- 下班後,仍保有家庭生活、友情支持與娛樂。
- 能夠真正地享受休息,而不是為了迎合外界期待。
暫停,是讓成長發酵的關鍵
或許,人生真的要「爛掉」幾次,才會徹底明白改變的必要。像文章開頭的朋友,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階段。回頭看,那些「被迫休息」的日子,反而成為最好的轉捩點。因為當我們願意停下來,開始整理自己的過去,理解那些事件為何發生,才能真正讓未來的自己成長。
適當地暫停,能讓我們的內在獲得新的養分,讓思考更豐富、視野更開闊。最重要的是,這樣的休息,才能讓我們找回真正的自己。
🌞 你是否曾經給自己真正的休息?你帶自己去哪裡?有什麼驚喜發生?
歡迎與我分享,讓我們一起學習與空白相處,看看生命會帶來什麼樣的回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