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曾遇過「豬隊友」?
交代的事情一問三不知、負責的任務總是拖延,或是你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在想什麼、怎麼做事?每次與人共事,除了完成任務本身,最辛苦的常常是彼此的磨合。光是溝通就要來回十幾次,甚至還會因為一句話語氣不對就傷了感情。這樣的經驗,也讓不少人逐漸對「團隊合作」產生排斥感:
- 「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。」
- 「跟人一起工作太累了……」
但問題真的是「不要合作」嗎?還是我們從來沒有學過怎麼合作?
製作一份屬於你的《個人使用說明書》
我還記得剛出社會的時候,總以為:「做自己」就是最有魅力的事。但後來才發現,如果「做自己」變成了不顧他人,也不懂怎麼讓自己被理解,那麼合作只會變得處處卡關。那時候的我習慣將問題歸咎於他人:
- 「他都不懂得溝通!」
- 「她做事沒效率!」
- 「為什麼我要遷就他?」
而現在的我,會這樣問自己:👉「我能先做些什麼,讓彼此的合作更有效,也更有溫度?」這不是退讓,也不是委屈自己,而是一種合作的自我領導。
地雷的背後,其實是「風格不同」
無論是與誰合作——同事、夥伴、主管,甚至另一半——我們都以為相處久了就能更有默契。但現實卻常是:踩雷的頻率只會越來越高。因為很多時候,誤解與衝突並不是「誰錯了」,而是「我們太不一樣」卻沒有說清楚。像是這些常見的差異:
- 有人喜歡訊息溝通,有人偏好當面聊清楚
- 有人極度重視準時,有人則靠靈感與感覺走
- 有人說話直白沒包裝,卻沒有惡意
- 有人講話婉轉溫和,但其實情緒早已滿出來
當這些細節都沒有被提前看見與講明,我們就只能不斷「猜測」對方的意圖與底線。猜著猜著,就猜錯了。合作也就不知不覺地,走向破局
《個人使用說明書》:合作前的自我說明
我從雷蒙的 Notion 課程中學到《個人使用說明書》的概念,原本只是個模板,但我漸漸發現,它是一種高效合作前的儀式感。它像是:
- 一份對自己的說明書,也是一份給他人的使用指南
- 一個讓合作從「猜」變成「懂」的開場白
你可以試著從這五個問題開始寫:
- 關於我: 我想讓別人怎麼認識我?我希望他們知道什麼?
- 溝通指南: 我偏好的溝通方式是什麼?怎樣的對話方式能幫助我更專注?
- 界線與地雷: 有哪些行為或話語是我無法接受的?為什麼?
- 幫助方式: 我擅長協助什麼?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才會讓我發揮最好?
- 我的收藏: 我喜歡的音樂、書籍、電影,能快速讓人了解我的喜好與特質。
👉 預告:近期我將開設《我的使用說明書》工作坊,歡迎點此預約/填表單卡位:https://your-turn.kit.com/bdfc153f96
合作就像跳探戈,默契來自願意配合
工作關係,無論是同事或上下屬,都像極了談戀愛。熱戀期時,什麼都好;然而隨著時間過去,摩擦與分歧必然會出現。真正長久的合作,就像跳探戈,默契不是靠感覺,而是靠「願意溝通」、「願意調整」才能建立。這幾年我開始練習:合作前先理解彼此、合作中不斷調整。只要我們願意一起多練幾次、多聊幾句,跳著跳著,默契就來了。
這幾年,我練習:
- 合作前,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使用說明
- 合作中,保持好奇去理解對方的節奏
- 合作後,記得一起復盤與調整
也許我們不會變成最契合的舞伴,但一定會成為「知道怎麼合作的夥伴」。
先認識自己,是有效合作的起點
當我們想讓別人更懂我們,最好的方式從來都不是「猜」,而是誠實地分享自己。製作一份《個人使用說明書》,不是為了讓人「遷就」你,而是邀請他人「理解」你。也是一次機會,讓你重新看見自己的特質、邊界與能量模式,為下一次合作做好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