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

tifalin

    「我沒有經驗。」

    這是許多工作數年的職場人,或正在轉職、剛畢業的大學生,共同的恐懼點。

    「可是,我還不滿意。」

    這是許多對自己要求完美的人,停滯不前的原因。

    「那麼,該怎麼做?」

    我們聽別人的經驗、學習各種方法,就是為了讓自己**「創造經驗」。 但如果我們總是覺得「現在開始太慢了」,然後選擇停下來,就會不斷陷入循環,最終對自己失去信心。

    「我們真的缺方法嗎?」

    是的,要承認我們確實缺乏方法。但吸收各種方法後,真正關鍵的是:我們有嘗試過嗎?許多人停留在「想法階段」,卻從未進入「行動階段」,於是,「沒有經驗」這個問題就會不斷重複發生。

     

    ✨ 一切可以從「垃圾經驗」開始

    在通往高手的路上,很多人誤解了學習與創作的過程,以為「決定開始」後,馬上就能創造出好的作品、展現完美表現。

    但事實正好相反。

    最近讀的一本書提到,皮克斯動畫(Pixar)前執行長艾德・卡特莫爾(Ed Catmull) 曾說過:

    「我們的作品一開始都很醜,而皮克斯的每個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。」

    他透露,每部皮克斯動畫的草圖都「笨拙、不成熟、很弱、不完整。」

    因此,他一直努力培養一種文化,為這種「垃圾」保留空間。他說:「如果沒有這過程中幾百個垃圾想法,就不會有《玩具總動員》裡的巴斯光年(Buzz Lightyear)。」

     

    🔍「沒有經驗是事實,但我們能否讓第一次經驗發生?」

    這是我在進入每個新階段時,最常問自己的問題。

    我曾經歷過三次轉職,但每次與人分享時,得到的反應不外乎兩種:

    • 1️⃣ 「你怎麼做到的?」
    • 2️⃣ 「哇!你好厲害!」

    這兩種回應,看似只是一句話的差異,卻決定了我們對待自己未來的方式

    第一種反應,會引導人去思考:「有哪些方法或心態,適合我來試試?」如果試了有效,就繼續用;如果無效,就停下來,再嘗試不同方法。

    但第二種反應,則可能讓人停滯,覺得「對方太優秀,我做不到」,然後選擇不行動。當我們把別人的成就歸因於「運氣好」或「天生能力強」**,**就會自動放棄創造自己的經驗。

     

    ⏳「要給予合理的時間,讓能力長大」

    回顧我的三次轉職經驗,過程中不免經歷許多自我懷疑,但也讓我學到了幾件事:

    1️⃣ 發現自己的特質、能力與價值

    每一次的變動,都是重新認識自己,了解哪些能力可以發揮、哪些特質值得保留

    2️⃣ 學會「放下」,並有勇氣選擇自己真正想走的路

    轉職不只是「換一份工作」,而是「決定什麼不適合自己」,這個過程需要勇氣,也需要對自己的深刻認識。

    3️⃣ 讓經驗發生,讓能力成為自己的一部分

    努力過後,最重要的是——「讓經驗長在自己身上」

    當經驗累積起來,信心也會隨之增長

    4️⃣ 設定「合理的時間」去努力,而不是期待立即成功

    能力不會憑空產生,而是透過時間與實踐,逐步成長。

     

    ✨ 你的成長,也需要「垃圾過程」

    如果「自己」也是一個作品,那麼就像皮克斯動畫所說的:

    「我們的成長,一開始都會是笨拙、不成熟、很弱、不完整的。」

    透過幾次錯誤的選擇,我們才能學會省思、調整、進步。

    當年輕時不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,透過探索,我們才逐漸發現方向。

    我認為,經歷多次轉職是最棒、最值得的事情。

    當然,過程中一定有 OOXX 又 OOXX,但也正是這些「垃圾過程」,讓我再也不害怕轉職。

    因為無論未來要做什麼,我都學會了如何轉移、適應與成功。

    這或許,也是另一種能力。

     

    📖「閱讀與寫作」,從無信心到成長的歷程

    在 2016 年,我設定了「閱讀與寫作」的目標。

    但一直到 2018 年,我才開始嘗試寫日記,而直到 2020 年 7 月,我才真正開始寫作。

    這件事,一直是我最沒有把握、最缺乏信心的領域。

    但即使如此,我當時的想法只有一句話:

    「就先寫吧,看看自己會寫出什麼。」

    這一決定,讓一切開始發生。

     

    🎯 沒有開始,就什麼都不會發生。

    要先開始行動,才有機會修正、調整、進步,讓經驗真正發生。

    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「沒有經驗」,請記住:

    • 🚀 「產出垃圾的勇氣,比等待完美的想法,更能讓你成長。」
    • 🚀 「當你開始行動,才會發現能力長在自己身上。」

    這一切,從「開始」的那一刻,就已經改變了。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職涯與愛情的選擇題:你在哪個階段? 我們每天擁有 24 小時,通常可分為三個部分: 🔹 8 小時努力工作 🔹 8 小時用於睡眠與休息 🔹 8 小時投入生活、經營關係(家庭、愛情、友情)、運動或學習 然而,工作往往佔據我們生命的 1/3,甚至更多,影響職場表現的,除了工作本身,還包括職場文化、產業趨勢,甚至是——愛情。 我想談談 「愛情如何影響職涯選擇?」 在職涯規劃上,許多人會因伴侶的存在,而改變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在職場中,我們常將自己的價值與工作連結,升遷越高,越容易追求外在成就與認可。然而,當有一天離開工作舞台,可能會突然面臨一個關鍵問題: 「沒有工作後,我的價值還剩下什麼?」 當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提問時,腦海一片空白,充滿焦慮與不安。即便離職是自己的決定,當下的我仍急於尋找下一個目標,曾經的我認為: 「沒有工作的人,就是不夠努力,就是沒有價值。」 這種思維讓我陷入內耗,甚至覺得像是關掉自己的一部分,開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📍 透過職涯盤點,發揮你的潛在能力 我將分成上下篇文章,從個人職涯發展思考兩大面向,有機會引導自己的職涯發展,為打破「三年之痛、七年之癢」的惡性循環。 職涯盤點_能力篇(本章) 職涯盤點_價值觀篇 💡 你是否也遇到了這些職涯困境? 在我的職涯諮詢經驗中,當來訪者的工作經歷超過五年,常見的困擾包括: 🔹 「工作內容不符合我的興趣或無法發揮所長。」 🔹 「工作強度過高,導致生活失衡。」 🔹 「在這間公 …

    1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📍 透過職涯盤點,重啟你的工作動力 我將分成上下篇文章,從個人職涯發展思考兩大面向,有機會引導自己的職涯發展,為打破「三年之痛、七年之癢」的惡性循環。 職涯盤點_潛在能力篇 職涯盤點_價值觀篇 (本章) 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呢? 為了給家人過好生活?賺更多的錢買房子?為了某個重要的議題倡議?挑戰所帶來的突破與成長?去更多的國家看看走走?獲得肯定與升遷所帶來的成就感?每個人對於工作機機都有所不同,也會 …

    3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 🗣 遇到最多的是「想」要成長,卻一直停留在原地,該怎麼進入自己的成長花園階段,發揮自己的潛能,開發自己的無限,好讓自己成為心目中期待的樣子? 成長不再是一種「選項」,而是一門「必修學分」 「如何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成長的方式?」 一開始,我只是學習別人的方法與技巧,後來發現,常有的狀態是:「前進一點點,又退回來」,而這樣子的反覆,也失去對自己的信任。但我又問自己:「我如何定義我是有成長?」若從職場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💡「每天都在忙,卻總覺得時間不夠?試試運用『黃金時間』策略,幫助你重拾時間主導權!」 ❓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? 「我沒有時間運動,工作太多了!」 「早上忙,忙到睡覺前……」 「太多事情想做,但時間總是不夠……」 人生一直出現的功課:時間管理 我們經常把時間交給別人,卻很少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。如何有效取捨,讓時間成為助力,而非壓力?這需要練習,也需要勇氣。 時間管理就像減肥,需要持續調整 時間管理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「你想做什麼工作?」 如果你還是學生或社會新鮮人,這可能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,目前你屬於哪個階段呢? 🔹 即將畢業,卻對未來的方向感到迷茫 🔹 缺乏打工或社團經驗,唯一想到的只有行政或服務業? 如果你已經有一定工作經驗,卻仍感到困惑,面對「你現在做什麼工作?」或「你接下來想做什麼?」的提問,可能 🔹 難以用一個職務來說明自己在做什麼 🔹 處於探索階段,苦思著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過去,我也有過這樣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💡「學會按下人生的暫停鍵,就像開車時學會煞車。不懂得煞車的駕駛,終將遇上危險。」 身邊總有一些朋友會說:「我好想換工作啊!」 或者:「我想休息一兩個月,然後再找工作。」 我有一個朋友,每一次時離職時都說想休息兩個月,卻不到兩週又投入新工作。他原本計劃要旅行、見朋友,結果最後什麼都沒做,又陷入適應新環境、忙碌工作的循環裡。 這就像一個無限迴圈,一直重複著「工作倦怠—想休息—沒有真正休息—重新投入工作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“You are what you choose.”——你的每個選擇,形塑了今天的你。 然而,當我們回頭看過去的人生,會發現有些選擇是自己做的,有些是跟著別人走的,甚至有些是別人幫我們選的。 有時,我們會說:「我根本沒有選擇,這是不得已的。」但事實是,即使我們沒有做出決定,本身也是一種選擇。 過去的我,也是個不敢自己做選擇的人。 總是依賴別人的建議,甚至覺得只有獲得他人認同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