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

tifalin

    “You are what you choose.”——你的每個選擇,形塑了今天的你。

    然而,當我們回頭看過去的人生,會發現有些選擇是自己做的,有些是跟著別人走的,甚至有些是別人幫我們選的。

    有時,我們會說:「我根本沒有選擇,這是不得已的。」但事實是,即使我們沒有做出決定,本身也是一種選擇

    過去的我,也是個不敢自己做選擇的人。

    總是依賴別人的建議,甚至覺得只有獲得他人認同,自己的決定才算數。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,卻又不禁抱怨:「這不是我想要的!」、「我沒想到會變成這樣!」、「都是誰誰誰給我的意見……」

    這樣的經歷讓我明白,選擇權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,無論結果好壞,心裡都不會真正甘願。

    「不做選擇」也是一種選擇

    我們常在面對重大決策時,陷入反覆詢問、尋求建議的循環。

    但即使聽完別人的意見,心裡仍無法安定,甚至更加猶豫不決。

    這是因為:選擇,意味著改變,而改變讓人害怕。

    害怕選錯,害怕現在的選擇沒有舊的好,害怕做了決定卻無法回頭…… 這些恐懼,讓我們寧願維持現狀,也不敢輕易行動。

    在職涯發展的研究中,決策風格影響著我們做選擇的方式。了解自己的決策模式,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,減少焦慮與後悔。

    四種決策風格,你是哪一種?

    1. 依賴型決策——習慣聽從別人的意見

    這類型的人在做選擇時,會優先考慮別人的想法,甚至將決定權交給他人。這可能來自於對資訊不足的焦慮,或是害怕承擔錯誤選擇的後果。例如:

    • 轉職時,不敢自己做決定,而是不斷向親友徵詢意見。
    • 重要人生選擇(如買房、換跑道)時,總是依賴父母或權威人士的建議。

    這類型的優勢是能夠利用他人的經驗減少風險,但挑戰在於,如果長期依賴外部決策,可能會喪失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,甚至在結果不如預期時,容易將責任歸咎於他人。

    2. 直覺型決策——依靠內在感受來做選擇

    這類型的人在決策時,主要依賴自身的直覺與感受,不需要大量數據或邏輯分析,就能快速做出判斷。他們往往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強烈的內在指引,例如:

    • 在職涯轉換時,會根據「這份工作給我的感覺」來決定是否接受。
    • 在生活重大決定上(如搬遷、創業),會憑著內心的聲音說:「我覺得這就是對的。」

    這種決策風格的優勢是靈活且快速,特別是在緊急狀況或不確定因素較多的情境下。然而,挑戰在於,如果過度依賴直覺,可能會忽略客觀資訊,導致決策失誤。

    3. 理智型決策——重視邏輯分析與數據

    這類型的人做決策時,會花大量時間收集資訊、評估優缺點,並透過邏輯推理來得出最佳選項。例如:

    • 想轉職時,會詳細分析市場趨勢、薪資變動、產業發展,才決定是否行動。
    • 在投資或創業決策時,會以數據模型、風險評估來衡量可行性,而非僅靠直覺。

    這類型的優勢是決策周全,降低錯誤風險,但挑戰在於,過度分析可能會讓決策變得拖延,甚至錯失機會(分析癱瘓,paralysis by analysis)。

    4. 逃避猶豫型決策——拖延到最後才做選擇

    這類型的人在面對決策時,往往會反覆猶豫,不願意立即做出選擇。他們可能:

    • 害怕做錯決定,導致選擇拖延,直到不得不決定的時候才行動。
    • 在轉職、離職等重大選擇上,反覆權衡利弊,卻遲遲不願行動,最後只能讓環境逼自己做選擇(例如公司裁員或職位被調整)。

    這類型的優勢是謹慎,避免衝動行動,但挑戰在於,如果不主動做選擇,可能會錯失原本更好的機會,甚至讓外部環境替自己決定人生方向。

    如何練習為自己做選擇?

   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決策風格後,可以透過六個步驟來強化選擇能力,讓決策不再那麼難:

    1. 覺察與評估——你是否習慣自己做決定?

    回顧過去幾次重要的決策,你的選擇是自己做的,還是受到他人影響?有時候,我們不是無法選擇,而是缺乏決策經驗。

    2. 探索選項——學會收集資訊

    當你對選擇感到迷茫時,試著去找尋更多可能性。這可能包括閱讀相關資料、詢問專業人士,甚至是親自體驗。

    3. 整合資源——考量現實條件

    在做選擇時,不只是看內心的想法,也需要考量外在資源,如財務、時間、工作機會、家庭因素等,來評估現實的可行性。

    4. 決策與行動——接受「不完美的選擇」

    沒有一個選擇是100%完美的,真正重要的是:你是否願意承擔選擇的結果,並在未來持續調整?

    5. 執行並檢視結果——每次選擇,都是一次學習

    做出決定後,最重要的就是執行。即使結果不如預期,也能從中獲得經驗,讓自己在下一次決策時,更有方向感。

    6. 尋找支持系統——你不需要一個人做決定

    當你在決策過程中感到卡關時,可以尋找合適的「盟友」來協助自己。這些盟友可能是:

    • 值得信賴的朋友或前輩:提供客觀意見,幫助你理清思緒。
    • 職涯諮詢師:幫助你盤點個人資源,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    • 教練型導師:陪伴你鍛鍊能力,讓選擇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能真正落實。


    給較少決策經驗者的提醒

    如果你在做決策時總是感到猶豫、難以抉擇,或者發現自己經常陷入「想了很多,卻沒有實際行動」的狀態,不妨試著從以下幾點開始:

    1. 詢問他人意見是可以的,但選擇合適的對象更重要。

      並不是所有建議都值得參考,請確保對方的經驗、視角與你的處境相關,且不會讓你陷入更大的焦慮。

    2. 接受短期內的反覆思考,但不要讓它變成無限循環。

      有時反覆權衡選擇是正常的,但如果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半年至一年,且仍未有進展,那麼是時候尋求幫助,找尋適合的導師、職涯顧問或教練來協助自己突破。

    3. 接受「現在沒有能力」,但這並不代表未來做不到。

      這是關鍵的一步——承認當下的不足,才能開始進步。當你不再因為「現在還不會」而否定自己,你才會有勇氣去學習、調整並成長。

    4. 不要只是想,請動手嘗試!

      思考是必要的,但過多的思考往往會帶來更多猶豫與焦慮。與其等待完美時機,不如從小處開始行動,即使只是微小的嘗試,都能帶來新的發現與經驗。

    5. 願意嘗試,就代表接受可能會犯錯,但錯誤並不可怕。

      每一次的嘗試,都是在為未來累積經驗。錯誤本身並不是失敗,而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。關鍵不在於是否犯錯,而是能否從錯誤中學習,並且願意繼續向前。


    選擇,是一種持續鍛鍊的能力

    我們的一生,充滿了大大小小的選擇:

    讀哪間學校、選擇哪個科系、出國或留在本地、選擇哪份工作、是否要結婚、是否要生小孩、是否該轉職、是否該離開一段關係……這些選擇,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誰能替我們做決定。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鍛鍊自己的選擇能力,讓自己在每一次的決策中,更貼近內心真正的想法。我們無法阻止事件發生(例如突如其來的疫情)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,如何思考,如何行動。

    ✍🏻 一開始不會很正常,多做多錯,多做也會多對。而每一次的選擇,都是在幫助我們鍛鍊更強大的決策能力,帶領自己走向真正想要的未來。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你想轉職,是因為逃避,還是因為追求?」 當你到了 30 歲,想轉職時,猶豫與壓力往往比年輕時更大。 這不只是關於「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」,而是如何找到下一個自己真正想要的職涯發展方向。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活壓力事件指數,轉職的壓力指數為 37 分,排名第十八,甚至超過某些重大人生事件。而 職務變動 也高達 30 分,顯示出職涯變動對人的心理影響不可忽視。 雖然轉職的壓力無法與至親離世相提並論,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遠距工作的第一關:如何度過混亂期? 無論是創業、微創業、自由接案,或遠距工作者,每個人在這條路上都會經歷一個混亂期,特別是從傳統職場離開的人。 本文談論的「遠距工作者」,是指能夠自主決定工作地點、時間與任務安排的人,包括自由接案者、創業者,以及因疫情開始實行遠距工作的職場人士。 在我的職涯中,真正進辦公室的時間不到兩年,而每次面對需要進辦公室的工作機會時,我都會向老闆協商:「這份工作是否真的需要每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,但快樂到底是什麼? 如果你有一天沒有做任何特別的事情,只是吃飽、睡好,你會說自己是快樂的嗎? 還是,一定要完成某個目標、達成某項成就,才覺得自己值得快樂?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忙碌了很久,反而感到空虛? 為什麼我們明明想要成長,卻遲遲無法行動? 這些問題,讓我開始思考:「快樂到底從何而來?」 快樂,是可以被設計的嗎? 2014 年,我讀了《我的快樂生活提案——過得還不錯的一年》。這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? 👉 忙碌了好一陣子,好不容易休息了,卻感到無比的空虛? 👉 經常覺得疲憊不堪,卻說不出是哪裡出了問題? 👉 想要成長,卻總是無法行動,內心充滿矛盾與拉扯? 這些狀況,可能都指向一個問題——我們的心理資源正在消耗殆盡。 心理素質在英文中被稱為 Psychological Resources,意指我們內在擁有的資源,也就是我們應對壓力、調適心態、維持動力的心理能量。1980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「25歲換工作?沒在怕的!」 「30歲要轉職,開始猶豫…」 「35歲還能轉職嗎?」 年輕時,我們總覺得人生充滿可能性,有大把青春和時間可以嘗試不同的工作。但隨著年齡增長,換工作的顧慮也變得更多:「這個選擇會不會比現在更好?」「如果轉職後沒有比較好呢?」「我真的還有機會嗎?」 最近讀了一本書《你的工作該耍廢,還是該值得拼》,書中提到許多已開發國家普遍存在的工作十災,讓我開始思考:當我們想轉職時,究竟 …

    1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「我要學什麼才能跟上時代?」 「每個人都在建立個人品牌,我該從哪裡開始?」 「學習的資源這麼多,我該如何選擇?」 這些問題,你是否也曾經問過自己? 面對知識焦慮,我們如何對焦真正重要的事? 近年來,「個人品牌」成為熱門話題,加上「斜槓時代」的來臨,知識變現、線上線下課程變得無所不在,讓許多人開始感到學習焦慮。從 2020 年疫情興起的 Podcast,到 2021 年 Clubhouse 開房間,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「這個機會這麼好,你怎麼就放棄了?」 「這麼可惜,你真的不會後悔嗎?」 這些話,你聽過嗎?又或者,自己也曾這麼問過自己? 人生中的「別人口中的可惜」 回想過去的兩個選擇,我曾被這些聲音困擾許久: 離開待了八年的工作,創立了 50 坪的工作室。 放棄與朋友合夥創業的股份與經營權,選擇退出公司,儘管公司當時正值好轉。 在做這些決定的過程中,我的內心拉扯不斷,尤其是在離開工作時,內心時常出現這些疑問: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  • 你有多久沒有完成過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小目標了? 在我過去的業務工作中,目標設定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。沒有主管在耳邊嚴厲提醒「為什麼沒達標」,一切都需要自我管理、自我檢討。年輕時,對於未完成的目標,我總是告訴自己:「再接再厲,努力就好。」但在一次次努力後,目標依然沒有進展,我開始懷疑,自己說出口的那些目標,是否真的屬於我?隨之而來的,是揮之不去的失望感,甚至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。 為什麼「設定目標」會 …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
較舊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