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You are what you choose.”——你的每個選擇,形塑了今天的你。
然而,當我們回頭看過去的人生,會發現有些選擇是自己做的,有些是跟著別人走的,甚至有些是別人幫我們選的。
有時,我們會說:「我根本沒有選擇,這是不得已的。」但事實是,即使我們沒有做出決定,本身也是一種選擇。
過去的我,也是個不敢自己做選擇的人。
總是依賴別人的建議,甚至覺得只有獲得他人認同,自己的決定才算數。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,卻又不禁抱怨:「這不是我想要的!」、「我沒想到會變成這樣!」、「都是誰誰誰給我的意見……」
這樣的經歷讓我明白,選擇權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,無論結果好壞,心裡都不會真正甘願。
「不做選擇」也是一種選擇
我們常在面對重大決策時,陷入反覆詢問、尋求建議的循環。
但即使聽完別人的意見,心裡仍無法安定,甚至更加猶豫不決。
這是因為:選擇,意味著改變,而改變讓人害怕。
害怕選錯,害怕現在的選擇沒有舊的好,害怕做了決定卻無法回頭…… 這些恐懼,讓我們寧願維持現狀,也不敢輕易行動。
在職涯發展的研究中,決策風格影響著我們做選擇的方式。了解自己的決策模式,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,減少焦慮與後悔。
四種決策風格,你是哪一種?
1. 依賴型決策——習慣聽從別人的意見
這類型的人在做選擇時,會優先考慮別人的想法,甚至將決定權交給他人。這可能來自於對資訊不足的焦慮,或是害怕承擔錯誤選擇的後果。例如:
- 轉職時,不敢自己做決定,而是不斷向親友徵詢意見。
- 重要人生選擇(如買房、換跑道)時,總是依賴父母或權威人士的建議。
這類型的優勢是能夠利用他人的經驗減少風險,但挑戰在於,如果長期依賴外部決策,可能會喪失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,甚至在結果不如預期時,容易將責任歸咎於他人。
2. 直覺型決策——依靠內在感受來做選擇
這類型的人在決策時,主要依賴自身的直覺與感受,不需要大量數據或邏輯分析,就能快速做出判斷。他們往往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強烈的內在指引,例如:
- 在職涯轉換時,會根據「這份工作給我的感覺」來決定是否接受。
- 在生活重大決定上(如搬遷、創業),會憑著內心的聲音說:「我覺得這就是對的。」
這種決策風格的優勢是靈活且快速,特別是在緊急狀況或不確定因素較多的情境下。然而,挑戰在於,如果過度依賴直覺,可能會忽略客觀資訊,導致決策失誤。
3. 理智型決策——重視邏輯分析與數據
這類型的人做決策時,會花大量時間收集資訊、評估優缺點,並透過邏輯推理來得出最佳選項。例如:
- 想轉職時,會詳細分析市場趨勢、薪資變動、產業發展,才決定是否行動。
- 在投資或創業決策時,會以數據模型、風險評估來衡量可行性,而非僅靠直覺。
這類型的優勢是決策周全,降低錯誤風險,但挑戰在於,過度分析可能會讓決策變得拖延,甚至錯失機會(分析癱瘓,paralysis by analysis)。
4. 逃避猶豫型決策——拖延到最後才做選擇
這類型的人在面對決策時,往往會反覆猶豫,不願意立即做出選擇。他們可能:
- 害怕做錯決定,導致選擇拖延,直到不得不決定的時候才行動。
- 在轉職、離職等重大選擇上,反覆權衡利弊,卻遲遲不願行動,最後只能讓環境逼自己做選擇(例如公司裁員或職位被調整)。
這類型的優勢是謹慎,避免衝動行動,但挑戰在於,如果不主動做選擇,可能會錯失原本更好的機會,甚至讓外部環境替自己決定人生方向。
如何練習為自己做選擇?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決策風格後,可以透過六個步驟來強化選擇能力,讓決策不再那麼難:
1. 覺察與評估——你是否習慣自己做決定?
回顧過去幾次重要的決策,你的選擇是自己做的,還是受到他人影響?有時候,我們不是無法選擇,而是缺乏決策經驗。
2. 探索選項——學會收集資訊
當你對選擇感到迷茫時,試著去找尋更多可能性。這可能包括閱讀相關資料、詢問專業人士,甚至是親自體驗。
3. 整合資源——考量現實條件
在做選擇時,不只是看內心的想法,也需要考量外在資源,如財務、時間、工作機會、家庭因素等,來評估現實的可行性。
4. 決策與行動——接受「不完美的選擇」
沒有一個選擇是100%完美的,真正重要的是:你是否願意承擔選擇的結果,並在未來持續調整?
5. 執行並檢視結果——每次選擇,都是一次學習
做出決定後,最重要的就是執行。即使結果不如預期,也能從中獲得經驗,讓自己在下一次決策時,更有方向感。
6. 尋找支持系統——你不需要一個人做決定
當你在決策過程中感到卡關時,可以尋找合適的「盟友」來協助自己。這些盟友可能是:
- 值得信賴的朋友或前輩:提供客觀意見,幫助你理清思緒。
- 職涯諮詢師:幫助你盤點個人資源,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- 教練型導師:陪伴你鍛鍊能力,讓選擇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能真正落實。
給較少決策經驗者的提醒
如果你在做決策時總是感到猶豫、難以抉擇,或者發現自己經常陷入「想了很多,卻沒有實際行動」的狀態,不妨試著從以下幾點開始:
- 詢問他人意見是可以的,但選擇合適的對象更重要。
並不是所有建議都值得參考,請確保對方的經驗、視角與你的處境相關,且不會讓你陷入更大的焦慮。
- 接受短期內的反覆思考,但不要讓它變成無限循環。
有時反覆權衡選擇是正常的,但如果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半年至一年,且仍未有進展,那麼是時候尋求幫助,找尋適合的導師、職涯顧問或教練來協助自己突破。
- 接受「現在沒有能力」,但這並不代表未來做不到。
這是關鍵的一步——承認當下的不足,才能開始進步。當你不再因為「現在還不會」而否定自己,你才會有勇氣去學習、調整並成長。
- 不要只是想,請動手嘗試!
思考是必要的,但過多的思考往往會帶來更多猶豫與焦慮。與其等待完美時機,不如從小處開始行動,即使只是微小的嘗試,都能帶來新的發現與經驗。
- 願意嘗試,就代表接受可能會犯錯,但錯誤並不可怕。
每一次的嘗試,都是在為未來累積經驗。錯誤本身並不是失敗,而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。關鍵不在於是否犯錯,而是能否從錯誤中學習,並且願意繼續向前。
選擇,是一種持續鍛鍊的能力
我們的一生,充滿了大大小小的選擇:
讀哪間學校、選擇哪個科系、出國或留在本地、選擇哪份工作、是否要結婚、是否要生小孩、是否該轉職、是否該離開一段關係……這些選擇,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誰能替我們做決定。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鍛鍊自己的選擇能力,讓自己在每一次的決策中,更貼近內心真正的想法。我們無法阻止事件發生(例如突如其來的疫情)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,如何思考,如何行動。
✍🏻 一開始不會很正常,多做多錯,多做也會多對。而每一次的選擇,都是在幫助我們鍛鍊更強大的決策能力,帶領自己走向真正想要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