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他人的期望,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才能實現個人成長和幸福。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,這才不是浪費時間。
我應該在某個年齡開心地結婚。
我應該生養子女,他們應該長成某個樣子。
我應該擁有一個家,就像我夢想多年的那樣。
我應該在 30 歲前功成名就……
這些「應該」,或許也曾經是你的人生選項。
當我們無法實現這些「應該」時,內心常感到慌張、失落,甚至是否定自己。
回想 25 歲前的自己,我看似自信,其實內心對別人的認同極度渴望。我需要別人肯定我的選擇,才敢相信自己的決定是可行的。這樣的心態,讓我無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也因此,我的行動大多圍繞著「完成別人認同的事」,而非真正屬於我的事。
當「應該」成為束縛時
直到某一天,我開始反覆問自己:
「這些『應該』真的跟我有關嗎?」
「它們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」
「還是只是別人希望我去做?」
我發現,許多「應該」根本不是我真正想要的,而是來自別人的期待。這些期待可能來自父母、朋友,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標準。但如果我無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那麼當結果不如預期時,我也只能抱怨:「我爸媽不讓我做」、「朋友不支持我」、「這不符合大眾的期待」。這樣的狀態,讓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。
從責怪到行動:為自己決定負責
後來,我開始對自己說:
「不要再責怪別人,也不要再責怪自己了。」
這種無助的感覺,真的讓人不喜歡自己。於是,我做了一個決定:「不如試著去嘗試,生命會給我回應。」
從那時起,我學會了拿掉「應該」這個枷鎖,開始以全新的角度去體驗人生。
每件想做的事,都有自己的理由;每件不做的事,也不再因為別人不認同,而是因為我自己有拒絕的理由。
重新檢視你的「應該」清單
我們或許都有一張隱形的「應該」清單,這張清單可能來自:
- 衡量自己是否比他人更有成就。
- 滿足別人的期待與認同。
- 因為「大家都這樣做」。
- 看到別人的生活而羨慕,覺得自己也應該這麼做。
- 父母覺得這樣比較好。
但如果我們改用新的角度來檢視,會發現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「人生清單」:
- 這件事是為了讓我自己成長而決定的。
- 首先符合我的期待,再去考慮是否滿足他人的期待。
- 嘗試過後,我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。
- 我希望練習成為一個為自己決定負責的人。
行動啟發:為自己人生做選擇
與其被「應該」牽絆,不如告訴自己:「我可以決定我想要的方向。」
從今天開始:
- 列出你的「應該清單」,反思這些選項是否真的屬於你。
- 問自己:「這是我想要的,還是別人期待的?」
- 將「應該」轉換為「我想」,並以行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慢慢成長,成為心中自己也喜歡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