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沒有經驗。」
這是許多工作數年的職場人,或正在轉職、剛畢業的大學生,共同的恐懼點。
「可是,我還不滿意。」
這是許多對自己要求完美的人,停滯不前的原因。
「那麼,該怎麼做?」
我們聽別人的經驗、學習各種方法,就是為了讓自己**「創造經驗」。 但如果我們總是覺得「現在開始太慢了」,然後選擇停下來,就會不斷陷入循環,最終對自己失去信心。
「我們真的缺方法嗎?」
是的,要承認我們確實缺乏方法。但吸收各種方法後,真正關鍵的是:我們有嘗試過嗎?許多人停留在「想法階段」,卻從未進入「行動階段」,於是,「沒有經驗」這個問題就會不斷重複發生。
✨ 一切可以從「垃圾經驗」開始
在通往高手的路上,很多人誤解了學習與創作的過程,以為「決定開始」後,馬上就能創造出好的作品、展現完美表現。
但事實正好相反。
最近讀的一本書提到,皮克斯動畫(Pixar)前執行長艾德・卡特莫爾(Ed Catmull) 曾說過:
「我們的作品一開始都很醜,而皮克斯的每個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。」
他透露,每部皮克斯動畫的草圖都「笨拙、不成熟、很弱、不完整。」
因此,他一直努力培養一種文化,為這種「垃圾」保留空間。他說:「如果沒有這過程中幾百個垃圾想法,就不會有《玩具總動員》裡的巴斯光年(Buzz Lightyear)。」
🔍「沒有經驗是事實,但我們能否讓第一次經驗發生?」
這是我在進入每個新階段時,最常問自己的問題。
我曾經歷過三次轉職,但每次與人分享時,得到的反應不外乎兩種:
- 1️⃣ 「你怎麼做到的?」
- 2️⃣ 「哇!你好厲害!」
這兩種回應,看似只是一句話的差異,卻決定了我們對待自己未來的方式。
第一種反應,會引導人去思考:「有哪些方法或心態,適合我來試試?」如果試了有效,就繼續用;如果無效,就停下來,再嘗試不同方法。
但第二種反應,則可能讓人停滯,覺得「對方太優秀,我做不到」,然後選擇不行動。當我們把別人的成就歸因於「運氣好」或「天生能力強」**,**就會自動放棄創造自己的經驗。
⏳「要給予合理的時間,讓能力長大」
回顧我的三次轉職經驗,過程中不免經歷許多自我懷疑,但也讓我學到了幾件事:
1️⃣ 發現自己的特質、能力與價值
每一次的變動,都是重新認識自己,了解哪些能力可以發揮、哪些特質值得保留。
2️⃣ 學會「放下」,並有勇氣選擇自己真正想走的路
轉職不只是「換一份工作」,而是「決定什麼不適合自己」,這個過程需要勇氣,也需要對自己的深刻認識。
3️⃣ 讓經驗發生,讓能力成為自己的一部分
努力過後,最重要的是——「讓經驗長在自己身上」。
當經驗累積起來,信心也會隨之增長。
4️⃣ 設定「合理的時間」去努力,而不是期待立即成功
能力不會憑空產生,而是透過時間與實踐,逐步成長。
✨ 你的成長,也需要「垃圾過程」
如果「自己」也是一個作品,那麼就像皮克斯動畫所說的:
「我們的成長,一開始都會是笨拙、不成熟、很弱、不完整的。」
透過幾次錯誤的選擇,我們才能學會省思、調整、進步。
當年輕時不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,透過探索,我們才逐漸發現方向。
我認為,經歷多次轉職是最棒、最值得的事情。
當然,過程中一定有 OOXX 又 OOXX,但也正是這些「垃圾過程」,讓我再也不害怕轉職。
因為無論未來要做什麼,我都學會了如何轉移、適應與成功。
這或許,也是另一種能力。
📖「閱讀與寫作」,從無信心到成長的歷程
在 2016 年,我設定了「閱讀與寫作」的目標。
但一直到 2018 年,我才開始嘗試寫日記,而直到 2020 年 7 月,我才真正開始寫作。
這件事,一直是我最沒有把握、最缺乏信心的領域。
但即使如此,我當時的想法只有一句話:
「就先寫吧,看看自己會寫出什麼。」
這一決定,讓一切開始發生。
🎯 沒有開始,就什麼都不會發生。
要先開始行動,才有機會修正、調整、進步,讓經驗真正發生。
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「沒有經驗」,請記住:
- 🚀 「產出垃圾的勇氣,比等待完美的想法,更能讓你成長。」
- 🚀 「當你開始行動,才會發現能力長在自己身上。」
這一切,從「開始」的那一刻,就已經改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