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工作有意義

    用「成就感矩陣圖」看懂努力與滿足之間的關係,找回職涯的主動感與方向感

    成就感不是等別人給的,而是你可以主動創造的

    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以為自己是那種什麼都能做,也做得還不錯的人。但我也總是卡在同一種循環裡:做了、完成了,但做不久,也做不快樂。曾經也因為熱情投入一份工作,花了好多心力,最後卻在某天清晨醒來,發現自己完全提不起勁搭捷運上班、或是在辦公室感到浪費時間。當然,過去也完成了一些對外亮眼的專案,身邊的人都說「你好強」,但我心裡卻一片空白,覺得好像「只是過了一關,那接下來呢?」

    這些狀態讓我我開始思考:

    • 👉 為什麼我做到了,卻沒有成就感
    • 👉 為什麼明明是自己選的方向,卻還是做不長久?

    因為我職涯一路上經歷過多次轉換,也嘗試過不同產業、角色與合作方式,這個問題成了我職涯探索中最關鍵的核心。這些年,我持續在研究與實踐一件事:「如何讓自己喜歡的事,做得長長久久?」而這個答案,與「成就感」有很深的關係。

     

    成就感不只是來自被肯定,更包含參與感與價值感

    我們太習慣把成就感綁在外在的成果上:升遷、讚美、獎金、掌聲,卻忽略了它更深層的根基來自:參與感、價值感,以及連結感。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模型──「成就感矩陣圖」,目的希望可以釐清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,也看見需要調整的面向。不是用來評價我們做得夠不夠好,而是更了解:

    • 為什麼你努力了,卻沒有滿足感?
    • 你要如何找到,讓自己真正持久的動力來源?

    接下來,我會分享這張矩陣圖的四個象限,並運用心理學理論,一步步走回自己內在的成就地圖。

     

    ▶ 成就感現況診斷矩陣(四象限)

    以「價值程度」為橫軸、「成果成效」為縱軸,構成四種常見的職涯情境。

    成就感矩陣圖

    成就感矩陣圖

    這四個象限對應到不同的心理狀態與職涯反思。我們也可以搭配職涯與動機理論,深入理解這四個區塊的意義與出路:

    高價值感 低價值感
    高成果 ✅ 內外一致區:我做得好,也覺得自己做得有意義,成果與價值感同時存在 亮眼但空虛區:有成果,但失去意義感
    低成果 🔀 努力雙區:意義/疲憊:知道我很努力、很在意,但成效還沒出來 💤 無力麻木區:可能有投入,也不確定為何做,更沒有什麼成果

    自我決定理論:建立穩固的內在成就感

    自我決定理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, SDT)」指出:真正能驅動人內在動力的,是三個心理需求:

    1. 自主感(Autonomy):我能自己選擇,而不是被安排。
    2. 勝任感(Competence):我能勝任挑戰,發揮所長。
    3. 連結感(Relatedness):我與他人、與這份工作有關聯與意義。

    當我們在工作中同時感受到「我選擇做這件事 → 我做得不錯 → 我不孤單」,成就感便自然產生。

    而當這三者失衡,就會落入矩陣的其他三個象限:

    • 高成果但缺乏價值感 → 💔 成果型空洞區:可能少了自主感,成果來自迎合期待而非出於自我選擇。
    • 高價值感但缺乏成果 → 🔁 努力有意義區/努力疲憊區:可能卡在勝任感的模糊與匱乏,努力了卻看不到回報。
    • 低成果且低價值感 → 💤 無力麻木區:三項心理需求可能全面缺席,對行動與自身價值都感到斷線。

    若我們希望提升長期的內在成就感,最關鍵的是:讓成果對齊自身在意的價值,並滿足這三種心理需求的核心渴望。

    四種成就感現況狀態,該怎麼調整?

    一、✅ 成就感滿足區(高價值 x 高成果):感到有發揮、有價值、也有回報。這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。

    常見反應:

        • 「我真的做到了!」
        • 「雖然累,但我覺得值得。」

    行動建議:

        • 複製成功經驗
        • 紀錄自己的「成就感來源」
        • 深入探索什麼任務最能激發自己熱情與勝任感

    二、❗ 成果型空洞區(低價值 x 高成果):雖然做出了好成績,但並不享受這個過程。

    常見反應:

        • 「我只是把事情做完了。」
        • 「大家說我做得好,但我其實不開心。」

    行動建議:

        • 回頭檢視這個任務是否與自身價值觀一致
        • 嘗試在任務中找出個人意義
        • 提升自主參與感,而不只是完成交辦事項

    🔍 延伸思考:為什麼會覺得空虛?

    這可能與「工作價值錨(Career Anchors)」有關——工作價值錨指的是我們在職涯中最重視的核心價值。例如:有些人重視專業技術發揮、有些人重視創意自由、也有人在乎對社會的貢獻。當我們做的事與自己在意的錨點不一致,即便做得再好,也可能無法帶來成就感。例如是重視創造自由的人,卻長期執行高度流程化的任務;或渴望影響他人,卻長時間做幕後支援工作。這樣的「價值錯位」,就是成就感缺席的關鍵。

    三、❗ 努力疲憊區 or 努力意義區(高價值 x 低成果),有兩種

    1. 🌱 努力有意義區:知道這件事情值得,即使還沒有成效,也感受到成長、連結、影響或內在推進。

    常見反應:

          • 「雖然還沒成功,但我知道這是我該走的路。」
          • 「我做得很慢,但每一步都覺得自己有進展。」

    行動建議:

          • 找到「非成果型成就指標」,像是回饋、影響力、自我突破等
          • 設定小成果驗證點,幫助自己累積信心
          • 分享歷程,讓他人支持自己看到改變的微光

     

    2. 🥀 努力疲憊區:仍相信它值得,但長期缺乏成果,已經開始懷疑自己、懷疑方向,覺得再投入也是枉然。

    常見反應:

          • 「我還在撐,但好像沒有什麼改變。」
          • 「一直做,卻總覺得沒完沒了,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看到結果?」

    行動建議:

          • 停下來回顧過去的努力是否對齊真正的目標
          • 嘗試降低投注比重,創造喘息與空間
          • 與信任的朋友/夥伴對話,確認方向是否仍值得走

     

    四、💤 無感麻木區(低價值 x 低成果):一種習慣性倦怠。可能沒有痛苦,但也沒什麼感覺。

    常見反應:

        • 「日復一日都一樣,我只是撐著過生活。」
        • 「我已經忘記什麼是成就感了。」

    行動建議:

        • 嘗試小規模的興趣實驗,重啟對工作的參與感
        • 每週找一件能讓你「感覺到自己」的小事來做
        • 問問自己:「我最想開始做的是什麼?」

     

    了解自己從哪裡獲得成就感

    剛剛介紹的成就感矩陣,是用來覺察「我現在的狀態為什麼沒有成就感?」,但更進一步地,也可以問問自己:

    「我到底是從哪裡獲得成就感的?」

    是來自結果還是過程?是來自內在自我驗證還是外在肯定與評價

    這些都是影響能不能「持久感受到成就感」的重要線索。以下這張圖可以做簡單盤點:

    自我導向 他人導向
    重視結果 🎯 自我成就型:「我做到了,我為自己驕傲」 🌟 被認可型:「別人看見我,我覺得被尊重」
    重視過程 🌱 沉浸成長型:「我喜歡這個過程,哪怕沒有結果」 💞 付出奉獻型:「對他人有幫助,就讓我很滿足」

    沒有哪一種比較好,關鍵是認識自己,並且在不同時期、不同情境中,學會調整方向。

    Tifa 職涯引導師

    「成就感自我覺察清單」

    以下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更了解自己從哪裡獲得成就感:

    • 我最近一次感覺有成就感的時刻是什麼?
      • 發生了什麼?我做了什麼?
    • 這份成就感來自什麼?
      • 我自己認可自己,還是來自他人的肯定
      • 過程中的投入感,還是成果的完成感
    • 這件事與我在意的價值觀有關嗎?
      • 我喜歡自己在其中展現的樣子嗎?
    • 這份成就感,是主動選擇,還是完成責任?
      • 我是因為「想做」還是「不得不做」?
    • 如果這樣的成就感能被複製,我要如何再創一次?
      • 下一次,我可以主動創造什麼樣的條件?

    成就感,不是等來的,而是被設計出來的

    我們常把成就感想成某種來自他人的讚美、外在的獎賞,卻忘了它其實可以被「主動創造」。當我們理解自己的價值觀、行動偏好、與成效指標,並將之整合到日常工作與選擇之中,就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,感受到:

    「我選擇做這件事,我做得不錯,而且我看見了自己。」

    同時也會發現,這樣的成就感,比任何掌聲都更穩固、更能支持自己走得長遠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📘 歡迎一起加入手帳 × 覆盤線上直播課|


    今年我和女人迷合作,設計了 第一門以『手帳為核心的覆盤課』把我自己的方法與帶領的經驗,結合 GROW 教練模式 × MVP 覆盤框架 × KISS 書寫法。這堂課,帶你把紀錄轉化為行動,透過覆盤,看見自己把小小的累積,變成真正的力量。邀請你在年中、年末,替自己留下一個停頓的時刻,好好回顧、提煉、重新出發。

     

    🌱 體驗課預告|


    近期我正在打造全新設計的「價值意義卡 × 行為探索卡」預計於 11-12 月開設《合作原則工作坊》打造專屬的工作指南。這是一場 MVP 實驗版線上體驗課 ——​你將透過遊戲化體驗,快速釐清自己在工作中的價值與行為偏好,建立屬於自己的合作原則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