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非暴力溝通

    職場中總有「說不出口的需求」:用非暴力溝通四步驟練習說出來

    很多人在溝通時感到挫折,往往並非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是難以清晰說出內在真正的需求。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遇到衝突就選擇逃避的人,有時甚至要請教朋友該如何開口,或乾脆放棄溝通,默默地選擇離開。尤其在職場上,當你有不同想法時,你會嘗試表達出來嗎?還是會選擇慢慢登出因而離職,彼此之間可能會留下難以理解的遺憾。

    久而久之,這種逃避衝突的模式,不僅無法解決問題,反而成為了一種自己製造的慢性毒藥。當然,這可能也發生在友情或愛情的互動溝通上。我們有可能已經習慣壓抑或忽略自身需求,因此當談到有效表達需求的方式時,許多人會感到陌生且無助,該如何表達清楚自身需求呢?

    為什麼表達需求如此困難?

    💡 需要,是我們最真實的內在動力。它不是脆弱的表現,而是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入口。 我們所有的情緒,都是需求是否被滿足的訊號,而說出需求,正是療癒與理解的第一步。

    1. 我有需求=我很自私?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「先別人、後自己」的觀念,久而久之,把「有需求」這件事視為自我中心或不成熟。但事實上,需求是每個人都有的內在驅動力,就像我們需要水、食物一樣自然。
    2. 我怕說了也沒用有些人曾經說過自己的需要,卻沒有被理解、被滿足,甚至被忽略或嘲笑,久而久之就對溝通產生無力感。這讓人誤以為「說了也不會改變什麼」,乾脆不說。
    3. 說出需求會讓關係更糟嗎?有些人擔心,一旦說出自己真正的需要,會打破平衡,讓對方覺得尷尬、被責備或是被要求太多。於是我們用隱喻、暗示、或乾脆沉默來代替清楚的表達,但結果往往是更大的誤會。
    4. 分不清楚『需要』與『策略』很多人會說:「我需要你聽我的」、「我需要你不要再這樣做」,但這其實是策略而非需求。真正的需求,像是被理解、安全、連結、尊重,是比較抽象但也更普遍的感受動力。
    5. 太快跳過『感受』這一層很多人在練習表達時,會直接說出想要什麼行動,卻少了停留與自己感受連結的過程。其實,感受是需求的入口,若能真實描述感受,會更容易看見背後的渴望。

    因為在亞洲的文化,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,被教導要謙虛、忍耐、不麻煩別人,無形中形成一種文化與習慣,覺得談需求是一件自私的事,甚至是一種示弱的表現。當我們嘗試清楚地說出需求時,這個內在的衝突便浮現了——我們會擔心自己表達需求後,被拒絕或是成為他人的負擔,於是選擇壓抑或忽略它,卻導致長期溝通中的誤解與怨氣。

    在探索更有力量的溝通方式時,我開始接觸到一套有效且具體的概念——它不是在教我們如何說服別人、如何避免衝突,而是邀請我們先回到自己內心,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,然後以真誠的方式與人互動,創造有效連結。

   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?

    非暴力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 NVC)由心理學家馬歇爾·盧森堡博士提出,旨在透過清晰的表達和傾聽,創造真實而有效的人際連結。非暴力溝通所提倡的說話方式是「先與自己建立連結,再與身邊的人建立連結,最後才與手頭上要處理的事物建立連結」。它的核心精神在於:「建立連結」。

    這套溝通方式最著名的,是它所提出的「四個步驟」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。簡單來說:

    • 觀察:指客觀地陳述發生了什麼事,不帶評價;
    • 感受:說出我們因此有了什麼情緒;
    • 需要:進一步覺察內心未被滿足的需求;
    • 請求:有兩種,一種是連結(為創造對話空間);一種是行動(向對方提出可能的期待行動)。

    這四個步驟,幫助我們從指責、批判的語言中抽離,回到更真實的溝通狀態。接下來我想針對「需求」特別補充與強化,提供的四個核心練習小技巧,幫助自身更自在地表達「內在需求」。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生活例子來對照這四種方式的運用,例如:

    • 你對伴侶說「你都找不到人!」這句話,常常會導致爭執。但如果我們換個方法,就能讓這句話成為一場有連結的對話,你可以參考以下方式:

    一、先聚焦自我同理

    🌱  靜下來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?」

    • ➡️ 自我覺察:「其實我感到失落,因為我有『需要被關心』的渴望。」

    當我們覺得難以開口說需求時,可以試著先靜下心,對自己保持好奇與接納,試著問自己:『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』先給予自己認同與理解,而非批判。這種自我接納,是勇敢說出需求的基礎。

    二、自我表達

    🌱 為自己向對方發聲:「當我傳訊息給你卻一整天都沒收到回覆時,我感到擔心,因為我需要知道我們之間是有聯繫的。」

    將需求精簡地表達,能避免溝通的負擔感。我們往往害怕需求太多或太複雜,導致他人無法理解。試著練習用100字內簡短說出你的需求,例如『我需要安靜一下』、『我想要被理解』,而非解釋或辯護。

    三、給予同理心

    🌱  嘗試對對方說:「我猜你可能今天真的很忙,可能也有你自己的壓力,我想知道你現在的狀態是什麼?」

    如果我們害怕需求影響到他人,試著從同理心出發,清楚地表達出對方可能也會有的需求或情緒,例如『我知道你也很忙碌,但我現在需要一些支持』。這樣的溝通能讓雙方都感到被看見與尊重。

    四、提出請求

    🌱  請求:「你是否願意在比較忙碌的日子,傳個簡訊告訴我你晚點會回訊息,這對我很重要。」

    明確地提出具體請求,也能減少我們表達需求時的焦慮。『你是否可以幫我分擔這項工作?』、『能不能陪我聊聊?』透過具體的行動請求,減少不確定感,也讓對方更容易回應與配合。

    放大自身需求,是與自我連結的開始

    勇敢清晰地表達需求,其實是一種真正的勇敢與成熟的表現,而非自私。透過非暴力溝通的練習,我們能更了解自己,也能讓他人理解我們,進而建立真實且深刻的人際連結。下一次,當你覺得難以說出需求時,不妨先停下來試試這四種方式,練習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內在真實需求,並相信你的需求也值得被聽見與滿足。

    0 FacebookLinkedinLINECopy Link